Sunday, January 22, 2017

引爆世界第一次大戰的兩塊土地


說起世界第一次大戰,一般上我們都認為是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遭刺殺所引爆的。的確,這是導火線,但是要真正考究一戰的起因,得追溯回44年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最後一場戰爭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顧名思義就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那時候沒有德國,只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日耳曼邦國所組成的“日耳曼邦聯”。這情況類似於古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名義上有一個周天子,但是實際上專政權力屬於各個地方的王公諸侯。 跟英國和法國不一樣,日耳曼人是到了十九世紀處才開始有民族國家的概念,這要多的拿破崙佔領歐洲大陸時,讓日耳曼人意識到在異族統治之下仰人鼻息的痛苦,才喚醒他們的民族意識和認同感。 當然,大一統從來都不是順風順水的,尤其強國林立的歐洲大陸,對內你得搞掂各個掌握實權的王公諸侯,對外你得應付虎視眈眈的異民族國家,除了必須夠打得,也必須有腦袋。日耳曼大一統,直到一個來自普魯士的政治強人出場,方才水到渠成,他就是 - 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 普魯士邦國在費德里奇大帝領導下,在18世紀成為軍事大國,與法國、英國、奧地利和俄羅斯並列歐洲5強。當然,要說到硬實力,還是不及另外4個老牌帝國。 俾斯麥能夠全權掌政,成為鐵血宰相,要多的其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對他的完全信任,這是諸葛亮遇上劉備的翻版,當然他們的結局比孔明劉備好,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俾斯麥策劃的統一大計,就是內政採取軍國主義,注重軍備,在國內實施全民皆兵的制度,簡單說,就是要打仗。俾斯麥統一德國,總共打了3場戰爭,最後一場,就是一開始提到的普法戰爭。 俾斯麥用了一連串的計謀,終於成功引誘法國發動戰爭。在精心策劃下,普魯士不但輕鬆擊敗法國,更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這場戰爭打到去巴黎凡爾賽宮,威廉一世就在那邊宣佈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這場戰爭收復了“自古以來”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阿爾薩斯-洛林(Alsace-Lorraine)兩個地區,也徹底擺脫法國對普魯士的長期干擾,德國遂告統一。 俾斯麥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立刻宣佈“德國從此不再擴張”,把心思放在建設內政。今天德國優秀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可說是俾斯麥勵精圖治下的功績之一。 俾斯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統一後的德國成為新興強國,必將成為其他老牌帝國的眼中釘。以前只是小弟,只要靠對老大就沒事,現在你最大,你不去惹事人家也會找你麻煩。更何況當初你的統一,是建立在別人的失敗,慘遭奪取阿爾薩斯-洛林兩地的法國,首先就不會放過你。 所以俾斯麥的治國目標,是鞏固自家安全,在和平的環境下進一步發展。當時德國四周圍的強權,北有英國,東有俄羅斯,西有法國。必然的,孤立法國是俾斯麥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則,總之就是跟所有人做好朋友,但是儘可能不讓他們跟法國做好朋友。為此,俾斯麥跟很多歐洲國家建立一堆錯綜複雜的合作和聯盟,簽了一大堆的國際協議。 俾斯麥主政20年,盡心盡力維持歐洲各國的均勢。雖然如此,你強大就必然其他刺激其他人更強大,這是人之常情。這世界也可能只有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才會傻乎乎不在乎。歐洲雖然一直維持和平的局面,但是各國的軍備競賽不曾停止。 所有故事都有一個in the end,德皇威廉一世駕崩,由其孫子威廉二世接班。富二代接棒,新人事新作風,俾斯麥的仕途也到此為止,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俾斯麥離開,德國在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帶領下繼續強大,但是歐洲的均勢卻越來越失衡了。20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想試一試自己的拳頭有多大,大家都在等一個開火的藉口。所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有趣的是,一戰結束後,勝利的法國對戰敗的德國做回同樣的事情,搶人土地奪人銀兩,20年後,歷史又輪迴多一次。 寫了那麼長的一戰前因,是想反思今天的所謂南海爭議。 是的,中國強大了,站起來了,要拿回“自古以來”的領土。這些“自古以來”乜乜乜,講白了還是看你的拳頭夠不夠硬,好像19世紀的普魯士。 也許,現在的中國是19世紀的普魯士,那麼現在中國的領導人是19世紀的俾斯麥嗎? 就算你是俾斯麥,你走了之後,還有多少個俾斯麥?還是剩下的都是威廉二世? Image credit:www.dcstamps.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Total Pag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