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 2010

意義是三小?《艋舺》觀後感

先講一個大義滅親的懶故:
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曾經勸諫衛莊公,希望教育好莊公之子州吁。莊公死,衛桓公即位,州吁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為確保王位坐穩,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吁與石厚。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從此以後,人們便把原文中的「大義滅親」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為了維護正義,不顧親屬間的私情,讓犯罪的親人接受法律公理的制裁。

但是現實中,真有那麼多大義滅親的故事嗎?

回到主題,前不久因好奇心使然,看了台灣年度大片《艋舺》,發現原來台灣人也可以拍得出我這些非台灣也非福建人都看得懂的商業電影。

其實《艋舺》的故事情節和《投名狀》非常相似,一樣是講述兄弟間的義氣和背叛,最後的結局也非常相似,只是背景時空不一樣而已。當然,就戰爭場面、武打技術、人性刻畫、演員演技、故事複雜度而言,《投名狀》都比《艋舺》來得更有考究和深度。但是作為一部青春動作片,她更能感動我。因為這是一段青春記事,對友誼的傷懷與頌歌,一個時代的記憶以及一群人對夢想的追求。

《艋舺》裡頭的和尚(阮經天),雖然背叛兄弟和組織,但他卻不像《投名狀》的龐青雲,徹頭徹尾是個機會主義者,他的背叛是有苦衷的。作為戲內最有頭腦格局最大的後生,他已經預見保守的《艋舺》的未來,而他所做的一切,更多是為了保住他深愛的老大(我覺得導演把和尚和志龍間的友情拍得很斷背山囉)。

結局令人傷感,和尚的出發點其實沒錯,只可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另外一方勢力的誤導和疏擺,再好的出發點,也得不到兄弟們的諒解。對他而言,最後死在志龍刀下,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其實現實中挺多這樣的例子,往往我們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最後卻墮入有心人的佈局,搞到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最後眾叛親離 .......

劇透!還未看過電影的朋友最好不要往下看!



《艋舺》的經典配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qmynf0two&feature=related

《艋舺》的經典台詞:

「意義是三小?林北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 」

「因為五根手指合在一起才會變成一個拳頭!」

「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

「今天你要是不弄死他們,有一天,你就會被他們弄死!」

「風往哪裡吹,草就必須往哪裡倒。我年輕的時候也以為自己是風,等到遍體鱗傷,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草。」

「為什麼你明明是我兄弟,我卻要弄死你!」

「槍,是下等人的武器」

2 comments:

Total Pageviews